摘要: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能否真正利企便民,说到底还在于政府是不是愿意深化改革,是不是能够正确对待权力,是不是要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部署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。会议指出,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是深化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,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变“群众跑腿”为“信息跑路”、变“企业四处找”为“部门协同办”。
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,李克强总理就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明确提出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概念。到了4月,国办转发了发改委等10部门《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》,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实操。
此番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就此作出部署,既可以视为是一次阶段性强力推进,也是对以往部分地方实践的纠偏。特别是,中央政府将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提高到深化简政放权、放管服改革的关键步骤,足见总理念兹在兹的关切所在。这不仅关系到政务服务模式的转变,更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不能实现现代化、服务型政府能不能建成,乃至本届政府改革的成败。
可见,这一“互联网+”的后缀,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政务公共服务上网那么简单,而是意味着施政思路、行政导向以及服务主体的革命性改变。若不能及时调整思路,从根本上求新求变,以互联网思维形塑当下的政务服务,而依然在“网上办公”的层面打转转,将上网视为日常行政运行的点缀,甚至是“多此一举”的办事方式的简单叠加,反而会给民众增加麻烦。
事实上,类似的“网上政务”误区并不鲜见。比如,不少地方政府、部门单位往往热衷于电子基础设施的兴建及相关物理网络的连接,将政务服务品质、民众满意度的的提升,简单理解为技术、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投入。“天价网站”层出不穷,重复建设比比皆是,明明可以分散上网,却硬要耗费巨资搞什么“可视性”网上政务大厅,除了靡费公币、好大喜功,并无实质意义。又如,一些部门一面高调推进政务上网,一面又死死抱住部门数据,设置层层壁垒,搞信息封锁、信息孤岛,条块分割,各自为战,不愿意真正推进跨部门、跨区域、跨层级的信息共享。这样的网上政务,不过是现实部门壁垒的电子化呈现罢了。明面上的说法是保护信息安全,实则是部门利益、权力思维的体现,本质上则是一种抱残守缺。
还有一些地方,尽管已经置身互联网时代,而想法却依然停留在以“政府为中心”的层面,缺乏问题导向、用户思维,在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行动中有意无意地忽略民众的利益和用户体验。甚至还有意无意设置障碍,任由民众在线上线下折腾,传统体制机制与环境下民生服务的难题,不仅存在,反而还会因为网络而变得更加茫无际涯、没有头绪。网上找不到答案,现实中找不到人。
凡此种种,均可视为某种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不适症状。从发展的观点看,尽管这样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延会逐步消除,但对于日日生活其中的民众个体与企业主体而言,每延宕一天就会多一天的苦痛、多一天的成本,而这些“制度性交易成本”其实都是有可能迅速降低乃至规避的。技术从来都是服务于人的,其运行是否顺畅、落地是否及时、服务是否彻底,往往取决于人的主动性。
也即,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能否真正利企便民,说到底还在于政府是不是愿意深化改革,是不是能够正确对待权力,是不是要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在这个问题上,中央政府一向旗帜鲜明,特别是本届政府组成以来,以绝大的勇气和担当,深化简政放权,实现政府自身的改革,积极回应社会关切,致力于“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”。
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规划了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实现路径,针对此前各地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的种种误区,在服务流程上,明确提出三个“凡是”: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,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;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,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;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,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;在服务平台上,则要求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平台融合。
对于信息孤岛、数据壁垒,则设置了具体的时间节点,力争到2017年底前,各省级政府、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面向公众、开放共享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;2020年底前,建成覆盖全国、一网办理的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体系。同时,也着力推进互联网对传统政务的形塑,要求加快清理不适应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各种规定。
可以说,当下的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已走过了“倡导期”,进入到“深水区”,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博弈与对峙。一方面,互联网语境下的传统政务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,推动艰难;另一方面,已尝到“甜头”的民众诉求也越来越强烈,对于政府服务的期待也日甚一日。这个时候,容不得任何观望、懈怠、欺瞒,更不可能走回头路,惟有以对历史、时代、人民负责任的态度,勇往直前,才可能拓出新路。
李克强总理曾经讲过,改革会触动利益、会动“奶酪”,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,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,我们义无反顾。古人说“吾道一以贯之”,只要我们锲而不舍,假以时日,必有成效。